一款名为《MG冰球突破》的游戏在社交平台掀起热议——不是因为它的玩法有多新颖,而是因为玩家社区里流传着一个诡异的传说:“猛鬼复活”事件,据说,有玩家连续通关数百关后,突然出现幻觉,看到游戏中的角色变成了“猛鬼”,甚至有人声称自己半夜惊醒,发现床边站着一个穿着破旧冰球服、眼神空洞的“人影”,这一现象迅速被短视频平台疯传,配文往往是“我玩了这个游戏之后,晚上睡不着了”“我怀疑这游戏有灵异属性”。
但作为长期关注数字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自媒体作者,我想说:这不是灵异,这是心理机制的失控。
“猛鬼复活”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超自然现象,而是典型的“游戏成瘾+睡眠剥夺+现实与虚拟混淆”的综合表现。《MG冰球突破》是一款节奏快、奖励机制密集的休闲竞技类游戏,它巧妙利用了人类大脑对即时反馈的依赖,每次击中目标、获得积分、解锁新关卡,都会刺激多巴胺分泌,让人上瘾,而很多玩家为了追求高分或排名,常常熬夜刷关,导致生物钟紊乱、精神高度紧张。
更关键的是,这类游戏的设计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沉浸感——比如画面风格偏暗、背景音乐低沉、角色动作僵硬,这些元素在心理学上被称为“潜意识暗示”,它们会悄悄影响玩家的情绪和认知,当一个人长时间处于这种高强度刺激状态,大脑会逐渐模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,产生“幻觉”或“错觉”,也就是所谓的“猛鬼”体验。
这其实不是个例,早在2018年,就有研究指出,过度沉迷电子游戏可能导致“游戏相关性幻觉”(Game-Related Hallucinations),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更为常见,他们白天沉迷游戏,夜晚难以入睡,情绪波动大,甚至出现焦虑、抑郁症状,而“猛鬼复活”的传言,正是这种心理问题的外化表达。
我们不能把责任推给游戏本身。《MG冰球突破》本质上是一款普通休闲游戏,它的设计并无恶意,真正的问题在于:我们的社会对数字娱乐的认知还停留在“娱乐消遣”的层面,忽视了其潜在的心理风险,家长、学校、平台三方都缺乏有效的引导机制。
我建议:
- 家长应建立合理的屏幕时间规则,而不是简单禁止;
- 学校可开设数字素养课程,帮助学生识别成瘾信号;
- 游戏平台应引入“防沉迷系统”升级版,比如强制休息提醒、情绪识别功能等;
- 社会媒体应理性传播,避免制造恐慌,同时鼓励用户分享真实体验而非猎奇故事。
最后想说的是:真正的“猛鬼”,不是游戏里的NPC,而是我们对科技依赖的麻木,当我们用游戏填补孤独、逃避压力时,或许该停下来问问自己:我在逃避什么?又在寻找什么?
别让“猛鬼复活”成为我们时代的集体梦魇。













京公网安备11000000000001号
京ICP备11000001号